数字化“复活”罕见古籍传播潮汕文化

2014年04月29日揭阳乐坛揭阳乐活

古籍.jpg

眼前这一套厚厚的《和潮文库》第一辑,包括《玉简山堂集》、《明农山堂集》和《演周易》三本明清时代古籍的影印版本,可以说,这三本珍贵文献的版本都是罕有的,其中《演周易》更是国学大师饶宗颐都遗憾未读过的文献。集资编印这套文库的,正是一家致力于潮学研究的民间公益机构——和潮文化交流中心。更难得的是,该中心正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搜集、抢救、保护民间文献资料,以此进一步促进潮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抢救保护本土文献

一直以来,潮汕地区文献性资料对研究潮汕文化乃至中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保存、挖掘和利用本土文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谐发展,是文化学术研究者的重任,也是每一位潮汕文化爱好者的责任。

作为一家以弘扬潮汕文化为宗旨的民间非营利文化机构,和潮文化交流中心团结了一批热心文化发展、以潮汕地区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有识之士。大家深入挖掘本土文献资料,尽力挖掘、抢救和保护文献资料,并通过学术交流等活动促使文献资料得以在学术界更广泛地使用。

专门集资影印珍贵古籍

此次和潮文化交流中心集资编印的这三本古籍,均是潮中珍贵文献。其中,《玉简山堂集》为明代潮州名贤陈一松所著。明版刻本久已失传,光绪丙申年陈一松侄孙陈元焯刻本,是目前能见的最早版本。这本《玉简山堂集》,正是以馆藏光绪丙申刻本之复印件为底本进行影印的。《明农山堂集》是明代大理寺卿周光镐所著,明代周氏家藏本,题作《明农山堂汇草》。翻印的这本《明农山堂集》,是泰国影印民国甲寅重刻《明农山堂集》本。甲寅本翻刻于周氏家藏孤本,当为明刻本或钞本。

《演周易》是清代潮阳人陈英猷所著,饶宗颐先生曾以未能目睹此书而感遗憾。近年《演周易》出现了铅印版及台湾手抄版等各式版本,但都不是原版。为寻找此书原版,和潮文化交流中心工作人员联系到了河浦陈氏后人陈敬忠先生,得知此书原版在那段疯狂的岁月中已经销毁。陈敬忠先生手头保有的《演周易》民国手抄本,可能是目前存世最早的版本。在闻悉和潮文化交流中心对潮汕历史文献搜集、保护和整理的思路及意愿之后,陈敬忠老人当即表示,将《演周易》民国手抄本无偿交给和潮文化交流中心做数字化处理。

运用电子模式保存互通

据和潮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林畅介绍,目前,和潮正致力于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搜集、抢救、保护潮汕文献资料,通过电子模式进行保存和互通,推动潮汕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拓展潮汕文化对外交流。《和潮文库》第一辑的发行,是中心用现代手法传播潮汕历史文化的开端,也是由其承担的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粤东文物与文化保护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她认为,随着这一平台的运行,将更能为整个潮汕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文化品质的数字服务,而中心也将努力建设一个全球潮人电子资料中心,进一步促进潮学研究国际化。

00